用人才浪费的评价来框定个人选择,其实也是种道德绑架。

    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硕博毕业生扎堆任教的现象,正在向二、三线城市的中学扩散。据报道,最近,浙江省温州中学公布了今年招聘上岗的新任教师,11人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;不久前,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招聘了22位教师,其中有15人毕业于北京大学……

评论丨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的中学扩散,警惕教育资源分化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温州中学。图据中国新闻周刊

    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去中小学当老师,早已不是新鲜现象。当这一现象从一线城市向二、三线城市蔓延时,相信也会加剧不少人的担忧——名校毕业生不去搞科研,而是抢着当中小学老师,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? 

   首先要看到,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,教师学历总体提升,是很正常的情况,在未来会是新的常态。因为随着教育不断发展,尤其是高校扩招,硕士、博士的培养规模不断壮大,大量的硕士、博士毕业生流向就业市场时,一定会抬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学历。 

    至于他们选择当老师,其实也不难理解。一方面,教师的职业相对稳定;另一方面,像吸纳大量名校毕业生的深圳中学、北京人大附中,包括温州中学,它们本身是地方重点名校,教育配套好,工资待遇不错,岗位的性价比在那儿,在就业市场上就有足够的吸引力。 

    而当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成为名校毕业生眼中的“香饽饽”时,也自然会出现分流。

    在不少人看来,清北毕业生去当中学老师,很难人尽其才,会造成浪费。其实这是一个自由择业的结果,希望找一个稳定点,性价比高一点的工作,没什么好苛责的。而且扎堆任教的另一面,是地方越来越舍得在教育上投入,舍得提升师资水平,这也是好事。 

   再者,教育不断发展,对从业者的学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,也一定会越来越高。比如报道里提到,一些中学高薪招聘名校硕、博士,一个重要考虑是,配合学校的竞赛辅导。

    总体来说,我们应该尊重这种选择,不能认为他们是名校毕业生,是稀缺的人才,就一定得去科研院所搞学术、搞科研,而不应该世俗化地找一个安稳的饭碗。用人才浪费的评价来框定个人选择,其实也是种道德绑架。 

    当然,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,当越来越多的清北人才涌向基层任教时,也应该警惕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的分化。 

    不难发现,能够开出高薪揽才的地方,往往是一些经济发达、财力充裕的地区;对名校毕业生有吸引力的中小学,也往往是一些地方重点名校。于是,当这些地区和学校的名校毕业生扎堆,师资、学历水平不断抬升时,无疑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。 

   在经济发展不错的地区,教师学历高、收入高,名校毕业生的竞争上岗压力大;而相对落后的地区,高学历的教师,在今天可能依然是稀缺品。 

   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,教育资源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差异化分布。但既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,那么在教育资源的自然流动之外,更应该做好统筹工作,加大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,让高学历的优质人才,能公平地实现资源配置。

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